索引号: 13562926/2024-12808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
成文日期: 2024-11-05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人民政府关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公示
2024-11-0515时29分 浏览次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公示稿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省、市、县的相关部署,三义永乡组织编制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义永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落实和深化,是三义永乡全域空间发展的指南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为三义永乡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空间保障。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本次规划范围为三义永乡行政范围(包括5个行政村分别是德合公村、拐步楼村、三义永村、二地村、北三岔口村。),辖区总面积249.2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为三义永村行政辖区,面积为33.66平方公里。规划层次:包括三义永乡乡域和乡政府驻地两个层次。

二、乡镇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结合三义永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分析,确定三义永乡总体定位为冀北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宜游的清洁能源小镇。

三、规划目标

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绿色现代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环境稳定向好;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

2035年,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乡村振兴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村庄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

2050年,国土空间格局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越,人居环境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富足的农业强乡。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9525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995亩。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全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4396.63亩。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三义永乡为特色种植业主产区。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依据上位规划,确定三义永乡域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为“一轴、一中心、三区”。

一轴:沿三山公路形成乡村发展轴;

一心:在乡政府驻地构建乡域发展中心;

三区:依托自然本底,全域构建山地生态区、农业发展区、清洁能源产业区。

4、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三义永乡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四大规划分区。

5、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落实县级国土空间调控目标,立足三义永乡土地利用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合理调整农林用地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园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导园地向低山丘陵调整。科学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闲置的土地。

优化生态用地布局。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荒山荒坡造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矿山修复等,提升土地生态化水平。

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村庄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五、农业空间布局

1、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饲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须经相关部门批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原则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产能不下降。建立统一的补充耕地监管平台,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除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确需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

耕地后备资源整理。结合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多渠道补充耕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宜耕后备资源通过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设等措施,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落实围场县农业空间生产布局,三义永乡位于特色种植业主产区,以现代农业为核心,以粮食种植、肉牛养殖等产业为基础。规划应立足乡内特色农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以马铃薯、中药材种植和杂粮种植为主,绿色果蔬种植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3、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农用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三义永乡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对低效林草地和园地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部署,通过耕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稳步推进三义永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顺应加强耕地保护的需要,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的整治能避免土地浪费,是当前土地使用中优先考虑对象。结合县域低效用地利用项目整体部署,推进三义永乡工矿复垦、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整治。

未利用地开发。结合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整体统筹,积极推进三义永乡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距离村庄近、道路通达度高、地形坡度小、土壤肥力足、集中连片度高的宜耕等级为最适宜或中等适宜的土地划入后备耕地。

六、生态空间布局

1、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落实围场县“一带五区、五廊多点”的生态保护安全布局,三义永乡位于阴河生态廊道上的七宝丘河流域,依托区域河流水系,串联生态斑块,提高生态系统联通性。

加强重点物种监测地保护,加强森林系统恢复,保护寒温带和温带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村庄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水井周围30米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定期常规指标监测,保证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落实县级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采矿权人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地、水源地、活动性地裂缝穿越地段等范围内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活动。

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修复分区,三义永乡位于森林生态修复重点区、草原生态修复重点区。

针对废弃工矿土地利用功能丧失、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土壤污染修复、工矿用地复垦促进工矿废弃地生产功能恢复。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全域矿山企业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对新建矿山严格按照绿色矿山要求,做到布局合理、绿色开采。

落实阴河流域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阴河及其支流水环境治理,强水生态廊道的恢复与修复,营造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

加大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修复,尽量避免林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结合县域造林绿化任务整体部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积,保障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对农田土壤污染防护与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扶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种养结合、轮作休耕等农业耕作措施,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

七、建设空间布局

1、居民点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指引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职能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两个等级,细化居民点体系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确定三义永乡中心村共两个,分别为三义永村、德合公村;基层村共3个,分别为二地村、拐步楼村、北三岔口村。

规划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村庄分类引导,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全乡5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和保留改善类三类。集聚提升类村庄为三义永村,特色保护类为德合公村,保留改善类村庄包括二地村、拐步楼村、北三岔口村。

三义永乡共5个行政村,其中三义永村纳入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范围,不编制村庄规划,其余4个行政村均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2、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县域统筹、先增后减、规划期末乡域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期末三义永乡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

3、产业发展空间

依托三义永乡现有资源及产业发展基础,在全域构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清洁能源发展区,生态文化旅游区。

构建区域知名农业产业基地,发展以马铃薯、中草药材、杂粮种植为主。

建设当地清洁能源产业区,发展光伏与风电为主。

开发围场生态、文化旅游节点,借助红松洼、红山文化、自然生态资源发展当地乡村旅游。

4、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建立“乡级—村级”二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乡级、村级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统筹。

八、乡政府驻地规划

1、用地结构

规划对现状用地结构和规模进行优化,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用地,优化农村宅基地布局,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引导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实现建设空间与生态和谐共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山水空间形态。

3、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

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创造布局合理,生态宜人的生活环境,新建建筑或质量较好的建筑应尽量保留。

规划新建住宅以村民自建房为主,严格落实围场县农村宅基地审批标准,每户宅基地控制在467平方米。

4、蓝绿空间网络

做好乡政府驻地生态空间和生态绿心的有机结合,打造“一廊、多节点”的蓝绿网络格局。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化乡政府驻地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九、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道路交通规划

1)三义永村至红松洼三级公路改建项目

规划延长“红三线”即“三义永至红松洼旅游应急支线”;

路线起点为三义永乡三义永村东来号,与山咀至三义永段三级公路连接,途径二地村、北三岔口村,终点为红松洼。路线全长4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2)德合公村至山湾子、半壁山村三级公路改建项目

路线起点为三义永乡道德合公界址石公路接口处,途径拐步楼村,终点为山湾子乡半壁山村,与国道233连接。路线全长15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3)其它村级道路不得低于四级路标准,形成两环。

4)红三线沿途各村,设置公交站点,方便村民出行。

2、给水工程

供水水源:规划保留乡政府驻地现状供水设施,在乡政府驻地西南部规划新打1眼供水井。

乡域已实现集中供水的村庄,沿用现有供水井,铺设给水管网难度大的村庄,分组打井,采取分散式供水。

3、排水工程

污水:规划在三义永村域东南部规划新建1处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规模为30m3/d,采用管道收集方式。乡域有条件的村庄宜建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单村污水集中处理模式。铺设污水管网难度大的村庄或组,推荐采用“庭院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可单户或联户建设。

雨水:采用“地表流经+排水沟”的方式,按照道路竖向控制,依地势走向,分别向农田或沟渠排放。

4.电力工程

规划沿用现有供电方式,对线路进行梳理。随着新民居的建设根据用电需求合理配置变压器和开闭所。以满足未来用电量增长的需要。

5.电信工程

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推动农村信息化发展,完善“三农”信息系统,提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6.供暖工程

乡政府驻地规划近期沿用现有供暖方式,远期结合煤改电工程,以分散清洁供热为主,多层建筑利用峰谷电价,采用储热式电锅炉。

乡域结合围场县政府相关政策,通过多种采暖方案(空气源热泵、电采暖、生物质能、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等)选择适合的清洁供热方式替代散煤采暖。

7.环卫工程

(1)各村庄配置垃圾桶,设置保洁员,建设垃圾收集点,由乡统一转运运至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2)公共厕所配置:规划如下地点设置公共厕所

加油站、商业集中区等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

公园、文化活动广场、汽车停车场、旅游景点;

每个村庄至少设置1处公共厕所。

十、安全防灾体系

1、防洪排涝工程

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乡政府驻地及连片村庄防洪标准按照不低于10年一遇进行设防。

2、抗震工程

加强抗震防灾工程建设,三义永乡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地震参数区划图中所在行政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抗震设防;生命线工程和重要抗震设施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以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3、消防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组织乡镇志愿消防队,在县消防大队管理与乡政府统筹下,加强志愿消防队应急知识培训,承担乡域内对火灾、工程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消防应急任务。

4、公共卫生工程

建立以乡卫生院为核心,各村庄卫生室为辅助的二级防疫保健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覆盖全域的互联网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