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906/2024-13103 |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 |
成文日期: 2024-11-21 | 文件编号: | 有 效 性: 有效 |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 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按照国家、省、市、县部署要求,朝阳地镇人民政府组织编 制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地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
本规划是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相关要求的落实和深化,是朝阳地镇国土 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 是指导朝阳地镇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为朝阳地镇促进高质 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空间保障。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2035 年。
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政府驻地两个层次。镇域范围为朝阳地镇行政辖区,总面积 162.93 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为朝阳地村行政辖区,面积为 12.06 平方公里。
二、乡镇定位
结合朝阳地镇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上位规划定位分 析,确定朝阳地镇总体定位为:围场特色农业培育示范城镇、 围场承赤交通走廊上的服务驿站。
三、规划目标
2025 年近期发展目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 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绿色现代的农业生产 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系统环境稳定向好;镇村品质逐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
2035 年远期发展目标。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 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 局;乡村振兴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 展,农业强镇基本建成,村庄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
2050 年远景展望。国土空间格局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 设成效卓越,人居环境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产业兴旺, 生态优美、人民富足的农业强镇。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 保护任务,全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79319.55 亩,划定永久基 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772921.82 亩。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全镇落实生态 红线面积不低于 441.57 公顷。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建设 用地向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37.38 公顷,不得擅自突破。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朝阳地镇为农产品主产区。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一核两带三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指导 三大空间布局。
“一核”即以镇区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中心;“两带”即以 北道河、喇嘛地河、舍利嘎河为依托的生态发展带;“三区” 分别为品牌农业种植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绿色工矿建设区。
4、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朝阳地镇 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 城镇发展区五大规划分区。
5、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立足镇域土地利用现状,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优化城 乡建设用地结构, 恢复湿地和陆地水域等生态空间。
合理调整农林用地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 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园地和新建园地 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导园地向低山丘陵调整。科学合理安 排设施农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 闲置的土地。
优化生态用地布局。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公 益林、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 过荒山荒坡造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矿山修复等,提升土 地生态化水平。
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 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村庄建 设用地减量化发展,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五、农业空间布局
1、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加强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 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饲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 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 占或少占耕地,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须经相关部门 批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 一、占优补优”原则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产能 不下降。建立统一的补充耕地监管平台,严禁占优补劣、占 水田补旱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 务。
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 除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河湖水面自 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确需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 需要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
加强耕地后备资源整理,结合耕地后备资源潜力, 多渠 道补充耕地,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 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宜耕后备资源通过采取土地清理、土 地平整、地力建设等措施,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依据上位规划确定的农业布局,朝阳地镇位于薯菜高效 生产区内,以薯类生产和加工为主导。规划应立足镇内特色 农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以马铃薯、玉米、错季 蔬菜为主,生态畜禽养殖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 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3、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朝阳地 镇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对低效林草地和园 地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县 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部署,通过耕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 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稳步 推进朝阳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顺应加强耕地 保护的需要,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 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耕地质量。
推进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的整治能避 免土地浪费,是当前土地使用中优先考虑对象。结合县域低效用地利用项目整体部署,推进朝阳地镇工矿复垦、低效工 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整治。
推进未利用地开发整治,结合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 目整体统筹,积极推进朝阳地镇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实施。 将距离村庄近、道路通达度高、地形坡度小、土壤肥力足、 集中连片度高的宜耕等级为最适宜或中等适宜的土地划入 后备耕地。
六、生态空间布局
1、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安全布局,朝阳地镇地处东部和 东南部用材林储备区内,应在严格保护耕地等前提下,开展 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相关配套活动, 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集约人工林栽培,统筹发展中短周期 工业原料林和长周期大径级用材林。
加强重点物种监测地保护,加强森林系统恢复,保护寒 温带和温带的生物多样性。
加强村庄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农村生产、 生活产生的污染,水井周围 30 米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 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 检查制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定期常规指标监测,保证 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
落实县级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 会发展相协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 的原则, 明确采矿权人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全 面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 保护地、水源地、活动性地裂缝穿越地段等范围内开展矿产 资源开发活动。
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修复分区,朝阳地镇包 括森林生态修复区、草原生态修复区、农用地整治区 3 个生 态保护修复分区。
针对废弃工矿土地利用功能丧失、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土壤污染修复、工矿用地复垦促进工矿废弃地生产功能 恢复。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全域矿山企业达到绿色矿山 建设要求和标准。对新建矿山严格按照绿色矿山要求,做到 布局合理、绿色开采。
加强喇嘛地河、克勒沟河、北道河及舍利嘎河水环境治 理,城镇建成区段的河流加强河岸生态恢复与滨水空间活力 营造,建成区段外河流加强水生态廊道的恢复与修复,营造 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北道河源头区,维护 和改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
加大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修复,尽量避免林地资 源的减少和退化。结合县域造林绿化任务整体部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积, 保障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加强对农田土壤污染防护与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农用地 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扶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 务,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种 养结合、轮作休耕等农业耕作措施, 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
加强草原虫鼠害防治工作,积极宣传引导群众对退化草 原生态修复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草地内裸露地表及时 播撒同类草籽进行生态修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
七、建设空间布局
1 、居民点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指引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职能 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两个等级,细化居民点体系等 级结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确定朝阳地村、石泉河村为 中心村;基层村共 8 个,包括挂面铺村、康家窝铺村、温珠 沟村、叶柏寿村、大兴永村、北道村、下地村、前石坯村。
规划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村庄分类引导,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全镇10 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和保留改善类两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包括朝阳地村、石泉河村,保留改善类村庄包括挂面铺村、康家窝铺村、温珠沟村、叶柏寿村、大兴永村、北道村、下地村、前石坯村。
朝阳地镇共10 个行政村,其中朝阳地村纳入镇政府驻地详细规划范围,不编制村庄规划,其余 9 个行政村均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2、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县域统筹、先增后减、规划期末镇域村庄建设用地 规模不增加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期末朝阳地镇村庄建设用地 总面积。
3、产业发展空间
保障农产品仓储用地布局,推进马铃薯储销设施建设, 打通马铃薯种植与销售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大兴永村、 前石坯村、朝阳地村、下地村、温珠沟村、康家窝铺村等村 仓储保鲜设施,进一步增强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保障工业用地布局,依托镇内特色农产品,发展农产品 初加工产业,规划康家窝铺村食品厂进行扩建,补充生产工 艺和设备。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布 局,依托朝阳地镇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积极推进 清洁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利用,鼓励发展地面式光伏及风能发 电产业,依托镇内山体及坡地,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 产业。
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建立“镇级—村级”二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 镇级、村级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 强化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供给的统筹。
八、镇政府驻地规划
1、用地结构
规划对现状用地结构进行优化。规划新增文化、体育、 养老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沿镇政府驻地内主干道路 两侧布置商业设施用地,营造宜居、宜业的城镇生活空间,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引导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实现城镇与生态和谐共生,规划朝 阳地镇镇区形成以西北侧山体及喇嘛地河为背景,以国道 111 及朝阳地街为骨架的网格型城镇空间形态。
3、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
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创造布局合理, 生态 宜人的生活环境,新建建筑或质量较好的建筑应尽量保留。
4、蓝绿空间网络
做好镇政府驻地生态空间和生态绿心的有机结合,打造 “一廊、多节点”的蓝绿网络格局。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化镇政府驻地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 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九、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 、道路交通规划
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京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作;落位 G111 改扩建及县道朝五线新建项目,规划保留 现状县道邵新线,加强道路养护,逐步推进镇域内村村通道 路改造升级;规划构建以 G111、朝五线、邵新线为骨架的放 射状干路网, 以村村通公路为支撑的多条枝状道路网结构。
2 、给水工程
规划镇政府驻地采用行政村集中供水方式,集中供水普 及率达到 95%以上;其他村庄以自然村为供水单元,实施集 中供水, 到 2035 年村庄实现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
2 、排水工程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规划新建朝阳地镇污水处 理厂,位于镇区西侧, 占地 0.67 公顷,对镇政府驻地生活污 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大于 100 户的自然村建设小型集中 污水处理设施,小于 100 户或居住较为分散的自然村采用庭 院式污水处理设施、多户联建污水处理设施等多种方式保障 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3 、 电力工程
克勒沟镇 110kV 变电站为朝阳地镇主要供电设施,改造提升村庄现有生活变压器,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到 4kVA 以上, 满足农村地区生活改善需求及电能替代、新能源汽车普及、 清洁能源接入等经济发展需求。
4 、通信工程
保留镇政府驻地邮政网点,鼓励其他村庄结合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邮政服务网点。规划结合村委会、邻里驿站或便 民商店等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网点。
5 、供热工程
规划镇政府驻地城镇开发边界内采用集中供热,其他区 域持续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工作。
6 、燃气工程
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镇村主要气源。
6 、环卫工程
规划在叶柏寿村新建垃圾转运站, 占地 0.14 公顷,积极 推进城镇公厕、村庄公厕、旅游公厕建设,推动户厕改造全 覆盖。
十、安全防灾体系
1 、防洪排涝工程
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镇政府驻地及连片村 庄防洪标准按照不低于 10 年一遇进行设防。
2 、抗震工程
朝阳地镇按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05g,相当于地震基 本烈度 6 度设防。科学优化建设工程选址,按照有关标准和 规范进行地震活动断层避让。
3 、消防工程
规划新建乡镇志愿消防队,在县消防大队管理与镇政府 统筹下,承担区域内消防任务。
4 、防疫体系
建立以镇卫生院为核心,各村庄卫生室为辅助的二级防 疫保健体系,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卫生 防疫方法传达给群众,使全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基本得到有 效保障,保护水源地,加快村庄安全集中供水建设,改善饮 用水条件;因地制宜,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