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918/2024-12771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
成文日期: 2024-10-31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2021年—2035年国土空间规划的公示
2024-10-3111时35分 浏览次数: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战略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要求,我镇组织编制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并已形成规划草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订),现将规划草案予以公示,欢迎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公示时间

二、2024年10月31日-2024年11月30日,为期30天

三、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

1. 邮寄地址:新地镇人民政府

2. 联系电话:0314-7901844

公示稿均为过程稿,所有数据和内容以正式批复为准。

后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新地镇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31日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新地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 年)

 公示稿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根据省、市、县的相关部署,新地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新地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相关要求的落实和深化,是新地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指导新地镇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为新地镇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空间保障。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到2035 年,远景展望至 2050 年。本次规划分为镇域和镇政府驻地两个层次。镇域范围为新地镇行政辖区,积176.82 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为新地村行政辖区,面积为 12.33 平方公里。

二、乡镇定位

结合新地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上位规划定位分析,确定新地镇总体定位为:围场东南生态农业示范乡镇。1

三、规划目标

2025 年近期发展目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绿色现代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体”保护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环境稳定向好;镇村品质逐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

2035 年远期发展目标。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乡村振兴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强镇基本建成,村庄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2050 年远景展望。国土空间格局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越,人居环境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富足的农业强镇。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83457.57 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80933.90 亩。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全镇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2401.34 公顷。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新地镇为农产品主产区。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一核、两带、两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核”即以依托镇政府驻地构建新地镇综合服务中心;“两带”即以喇嘛地河及喇嘛地河分支河流为依托的两条生态保育带;“二区”生态农业产业区、绿色能源发展区。

4、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新地镇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四大规划分区。

5、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落实县级国土空间调控目标,立足新地镇土地利用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合理调整农林用地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园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导园地向低山丘陵调整。科学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闲置的土地。优化生态用地布局。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加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荒山荒坡造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矿山修复等,提升土地生态化水平。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保障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五、农业空间布局

1、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饲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须经相关部门批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原则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产能不下降。建立统一的补充耕地监管平台,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除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确需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耕地后备资源整理。结合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多渠道补充耕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宜耕后备资源通过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设等措施,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落实围场“一心、一带、六区、多点”的农业布局,规划构建新地镇以薯菜种植和现代化养殖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农业格局,促进新地镇农业产业科学健康发展,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3、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新地镇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对低效林草地和园地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部署,通过耕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稳步推进新地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顺应加强耕地保护的需要,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

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的再开发利用能避免土地浪费,是当前土地使用中优先考虑对象。结合县域低效用地利用项目整体部署,推进新地镇工矿复垦、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整治。未利用地开发。结合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整体统5筹,积极推进新地镇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距离村庄近、道路通达度高、地形坡度小、土壤肥力足、集中连片度高的宜耕等级为最适宜或中等适宜的土地划入后备耕地。

六、生态空间布局

1、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安全布局,新地镇地处东部和南部用材林储备区内,应在严格保护耕地等前提下,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相关配套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集约人工林栽培,统筹发展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长周期大径级用材林。加强重点物种监测地保护,加强森林系统恢复,保护寒

温带和温带的生物多样性。加强镇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强保护各村庄及部分居民点饮用水源,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水井周围 30M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定期常规指标监测,保证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

标率 100%。促进地下水合理利用。统一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优先使用地表水来替代地下水的供水功能,避免过量开采和滥用水源,控制地下水重点利用区域,限制开采量,对于地下水超采区域应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农业、加强工业节水、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落实国家、省、市矿产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作用,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提升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和开发管理水平。实施分区差别化政策管控,科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采矿权人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保护。加强矿产资源管控。禁止在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地、水源地、活动性地裂缝穿越地段等范围内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规划管理,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准入条件,强化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对关停的采矿用地进行整治,保障重点开采区。强化开采规模准入管理,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开采水平,推进矿山规模化发展,促进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拟设立矿业权区域需协调好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公益林的关系,禁止采矿用地占用耕地、林地。

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修复分区,新地镇包括森林生态修复区、草原生态修复区、农用地整治区 3 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加强喇嘛地河水环境治理,城镇建成区段的河流加强河岸生态恢复与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建成区段外河流加强水生态廊道的恢复与修复,营造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喇嘛地河源头区,维护和改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加大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修复,尽量避免林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结合县域退耕还林任务整体部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积,保障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扶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种养结合、轮作休耕等农业耕作措施,支持采取土壤改良、土壤肥力提升等措施,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加强草原虫鼠害防治工作,积极宣传引导群众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对草地内裸露地表及时播撒同类草籽进行生态修复,确保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

七、建设空间布局

1、居民点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指引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职能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两个等级,细化镇村体系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确定新地村、六家村和营房村为中心村;基层村共 6 个,包括岗子村、大西沟村、狍子沟村、太平地村、大营子村、六道沟村。规划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村庄分类引导,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全镇 9 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和保留改善类两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包括新地村、六家村、营房村和大西沟村,重点促进农村居民点集聚或连片建设,推进,提升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保留改善类村庄包括岗子村、狍子沟村、太平地村、大营子村、六道沟村,应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补齐村庄设施短板,满足村民基本生活需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地镇共 9 个行政村,新地村纳入城镇详细规划,不再单独编制村庄规划,其余 8 个行政村均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2、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县域统筹、先增后减、规划期末镇域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期末新地镇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

3、产业发展空间

拓展仓储、集散一体化农贸业。以 S501 省道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新地镇农贸物流产业,加快补齐加工、仓储保鲜、集散等设施短板。全面建成以新地村为集配中心,六道沟村、岗子村、营坊村、大营子村、六家村等村仓储保鲜设施为支撑的物流节点设施网络。农产品加工产业用地布局。规划结合现有淀粉加产业为

基础,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高经济效益。清洁能源产业用地布局。打造现代清洁能源产业园区,融入区域清洁能源产业布局。落实围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依托太平地村、狍子沟村和营房村东部

区域内山体及坡地,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

4、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建立“镇级—村级”二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镇级、村级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对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统筹。

八、镇区规划

1、用地结构

考虑新地镇城镇肌理、地形地貌、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条件,确定镇政府驻地在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注重内部更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2、空间形态引导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实现城镇与生态和谐共生,形成“一核、两轴、三廊、多节点”的空间形态。“一核”公共服务核心。依托镇政府及南侧绿地打造一个城镇景观核心;“两轴”道路景观轴。依托乡道 Y006 的道路景观和城镇干路的城镇景观,形成乡政府驻地两条道路景观轴;“三廊”滨河景观廊道。依托喇嘛地河打造的滨河景观廊道及贯穿镇政府驻地东西向支路的景观廊道;“多节点”。门户景观节点:依托镇政府驻地北部和镇政府驻地南部镇政府驻地城镇入口打造两

处城镇入口景观节点。

3、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

居住用地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力求创造布局合理,生态宜人的生活环境,新建建筑或质量较好的建筑应尽量保留。规划新建住宅以村民自建房为主,严格落实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村宅基地审批标准,每户宅基地控制在 270 平方米。

4、蓝绿空间网络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实现城镇与生态和谐共生,形成“一核、两轴、三廊、多节点”的空间形态。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化镇区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九、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道路交通规划

落实上位规划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京通铁路电气化改造工作;规划构建以省道 S501 和乡道 Y006 为骨架的“X”型干路网,以村村通公路为支撑的多条枝状道路网结构。规划新建省道 S501,于镇域中部穿过,途经六家村、新地村、大西沟村、太平地村、狍子沟村,道路等级为二级,路面宽度为 12 米,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材质,向西联克勒沟镇,向南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连承赤高速。规划保留现状乡道 Y006,加强道路养护,道路等级为三级,路面宽度为 8 米,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材质,向北于朝阳地镇政府驻地接国道 G111,向南通本镇六道沟村。对镇域内村村通道路进行改造升级,修复破损路面,硬化未修路段,规划期末,镇域内村村通硬化率达到 100%,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给水工程

规划镇区采用行政村集中供水方式,集中供水普及率达到 95%以上;其他村庄以自然村为供水单元,实施集中供水,到 2035 年村庄实现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规划保留各村现状自然村供水井,在其他未覆盖自然村新建集中供水设施。

2、排水工程

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排水设施和管网建设,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制,鼓励非传统水资源利用。镇村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镇政府驻地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中心村及有条件的农村采用雨污分流制。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对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大于 100 户的自然村建设小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小于 100 户或居住较为分散的自然村采用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多户联建污水处理设施等多种方式保障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3、电力工程

推进配电网建设改造升级。规划保留镇政府驻地新地变电站,改造提升村庄现有生活变压器,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到四千伏安以上,满足农村地区生活改善需求及电能替代、新能源汽车普及、清洁能源接入等经济发展需求。

4、通信工程

保留镇区邮政网点,鼓励其他村庄结合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邮政服务网点。规划结合村委会、邻里驿站或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网点。

5、供热工程

积极研究探索清洁能源供暖,争取建设“光伏+电采暖”光热+电采暖”及多能互补分布式供热取暖试点项目,探索利用低谷富余电实施储能供暖,积极推进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利用浅层地能热泵或建设太阳房的方式采暖供暖,加强乡村煤改电、煤改气力度。

6、环卫工程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体系,巩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至 2035 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积极推进村庄公厕、旅游公厕建设,推动户厕改造全覆盖。

十、安全防灾体系

1、防洪排涝工程

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镇区及连片村庄防洪标准按照不低于 10 年一遇进行设防。主要水系修建防洪堤坝,在保证防洪标准前提下,堤顶高程兼顾景观要求;继续实施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工程,实现涵养水源和防洪减灾;对旱河等季节性河流实施整治,既保证行洪宽度,又能营造良好的景观和环境。

2、抗震工程

新地镇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地震参数区划图中所在行政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抗震设防。

3、消防工程

规划在镇区结合镇政府新建乡镇消防队,在县消防大队管理与镇政府统筹下,加强志愿消防队应急知识培训,承担镇域内对火灾、工程事故等各类突发事件的消防应急任务。

4、公共卫生工程

建立以镇卫生院为核心,各村庄卫生室为辅助的二级防疫保健体系,使全镇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基本得到有效保障,保护水源地,加快村庄安全集中供水建设,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用水消毒,宣传不喝生水;因地制宜,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宣传“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将卫生防疫方法传达给群众,使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应急避难工程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共建共享各类应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镇人民政府为防灾指挥中心;卫生院作为医疗救护中心;以干线公路为主要通道,建立高效安全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室内公共场馆等设施合理安排防灾避难场所。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