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919/2024-12601 主题分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广发永乡
成文日期: 2024-10-23 文件编号: 有  效  性: 有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广发永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
2024-10-2310时38分 浏览次数: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国家、省、市、县部署要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广发永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广发永乡国土空间总体规(2021-2035 年)》。本规划是广发永乡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相关要求的落实和深化,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为广发永乡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实现高品质生活提供空间保障。

一、规划期限和范围

本规划期限为 2021—2035 年。近期至 2025 年,远期至2035 年,远景展望至 2050 年。本次规划分为乡域和乡政府驻地两个层次。乡域范围为广发永乡行政辖区,总面积 132.76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乡政府驻地为广发永村行政辖区,面积为 24.59 平方公里。

二、乡镇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资源生态型乡镇的定位,确定广发永乡城镇性质:围场县域东北部一般乡镇,特色农业示范区,生态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特色区。

三、规划目标

到 2025 年,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初步建立现代化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绿色现代的农业生产格局基本形成,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不断加强,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生明水平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环境稳定向好;镇村品质逐步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到 2035 年,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科学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建立起具有广发永乡特色的现代化空间治理体系,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乡村振兴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农业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强乡基本建成,人居环境整治取得良好成效。展望 2050 年,国土空间格局全面建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全面彰显,人居环境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产业兴旺,生态优美、人民富足的农业强乡。

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1、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  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41355 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39543.98 亩。严格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全乡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422 公顷,为水源涵养型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型。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主体功能定位,广发永乡为农产品主产区。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规划构建“一核一带一廊两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核”是以乡政府驻地为核心的综合服务中心,“一带”是以县道 X503 为依托的城乡综合发展带,“一廊”是以西路嘎河为依托的生态景观廊  道,“两区”分别为蔬菜、功能马铃薯种植区和林果种植、养殖业区。

4、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广发永乡包括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村庄建设区、一般农业区、林业发展区和矿产能源发展区七大规划分区。

5、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

落实县级国土空间调控目标,立足广发永乡土地利用现状,优化国土空间功能结构。合理调整农林用地结构。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任务,切实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对中低产园地和新建园地的改造和管理,有序引导园地向低山丘陵调整。科学合理安排设施农用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或低效闲置的土地。优化生态用地布局。优先保护自然保护地、天然林、公益林、生态防护林等生态用地。加  快推进国土绿化行动,通过荒山荒坡造林、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矿山修复等,提升土地生态化水平。优化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化利用,引导村庄建设用地减量化发展,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用地。

五、农业空间布局

1、落实耕地“三位一体”保护

耕地用途管制。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料饲草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引导各类非农建设选址布局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非农业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须经相关部门批准,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原则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产能不下降。建立统一的补充耕地监管平台,严禁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格控制优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除国家安排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难以恢复、河湖水面自然扩大造成耕地永久淹没等特殊情况外,对确需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业设施建设用地的,需要落实年度耕地进出平衡。耕地后备资源整理。结合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多渠道补充耕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将符合条件的宜耕后备资源通过采取土地清理、土地平整、地力建设等措施,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

2、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落实围场县农业空间生产布局,广发永乡位于薯菜高效生产区内,以薯类生产和加工为主导。规划应立足乡内特色农业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以马铃薯、玉米、错季蔬菜为主,生态畜禽养殖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

3、实施土地综合整治

农用地综合整治。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结合广发永乡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农用地综合整治。对低效林草地和园地资源整合、优化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结合县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整体部署,通过耕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田间工程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培肥等方式,稳步推进广发永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同时顺应加强耕地保护的需要,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低效闲置建设用地整治。低效建设用地的整治能避免土地浪费,是当前土地使用中优先考虑对象。结合县域低效用地利用项目整体部署,推进广发永乡工矿复垦、低效工业用地、闲置宅基地等整治。未利用地开发。结合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项目整体统筹,积极推进广发永乡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的实施。将距离村庄近、道路通达度高、地形坡度小、土壤肥力足、集中连片度高的宜耕等级为最适宜或中等适宜的土地划入后备耕地。

六、生态空间布局

1、自然资源保护利用

落实上位规划生态保护安全布局,广发永乡地处东部和东南部用材林储备区内,应在严格保护耕地等前提下,开展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和相关配套活动,根据实际情况优先考虑集约人工林栽培,统筹发展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长周期大径级用材林。加强重点物种监测地保护,加强森林系统恢复,保护寒温带和温带的生物多样性。加强各村庄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农村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水井周围 30 米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污染源,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定期常规指标监测,保证各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统一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优先使用地表水来替代地下水的供水功能,避免过量开采和滥用水源,控制地下水重点利用区域,限制开采量,对于地下水超采区域应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推广节水农业、加强工业节水、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2、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

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生态修复分区,乡域内包括森林生态修复区、草原生态修复区、农用地整治区 3 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针对废弃工矿土地利用功能丧失、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通过土壤污染修复、工矿用地复垦促进工矿废弃地生产功能恢复。推动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全域矿山企业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和标准。对新建矿山严格按照绿色矿山要求,做到布局合理、绿色开采。加强西路嘎河水环境治理,乡政府驻地建成区段的河流加强河岸生态恢复与滨水空间活力营造,建成区段外河流加强水生态廊道的恢复与修复,营造适宜动植物栖息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西路嘎河源头区,维护和改善水源涵养区生态功能。加大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和修复,尽量避免林地资源的减少和退化。结合县域造林绿化任务整体部署,不断扩大森林资源面积,保障生态建设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对农田土壤污染防护与治理力度,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扶持农业生产专业化服务,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并鼓励农业生产者采取种养结合、轮作休耕等农业耕作措施,改善农用地土壤环境。

七、建设空间布局

1、居民点体系

落实上位规划指引要求,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职能等因素,按照中心村、基层村两个等级,细化居民点体系等级结构、职能分工和发展方向。确定广发永村、大杖子村为中心村;裕太城村、协力永村、车道沟村为基层村。规划落实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村庄分类引导,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提质、增效,全乡 5 个行政村分为集聚提升类和保留改善类两类。集聚提升类村庄包括广发永村、大杖子村,保留改善类村庄包括裕太城村、协力永村、车道沟村。广发永乡共 5 个行政村,其中广发永村纳入乡政府驻地详细规划范围,不编制村庄规划,其余 4 个行政村均单独编制村庄规划。

2、建设用地布局

按照县域统筹、先增后减、规划期末乡域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要求,合理确定规划期末广发永乡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

3、产业发展空间

构建“一心一轴三区”的乡域产业空间布局,“一心”由乡政府驻地形成全乡的综合服务中心,以发展商贸服务、休闲旅游接待为主要产业;“一轴”重点依托县道 X503,推动农旅融合,拓展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产业,实现区域产业联动发展;“三区”规划乡域形成三个特色产业片区:三产融合示范区,绿色矿业发展区,清洁能源、畜牧养殖区。

4、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规划建立“乡级—村级”二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乡级、村级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强化对镇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统筹。

八、乡政府驻地规划

1、用地结构

规划对现状用地结构和规模进行优化,规划新增文化、养老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优化农村宅基地布局,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空间,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引导

遵循自然山水格局,实现建设空间与生态和谐共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山水空间形态。

3、住房建设和人居环境

新建改建民居选型应充分考虑到风貌特色彰显及功能性元素,确保新建住宅风貌与周边建筑和谐、统一。积极推进旧村、危房改造,加快补齐人居环境短板,建设美丽宜居乡政府驻地。

4、蓝绿空间网络

做好乡政府驻地生态空间和生态绿心的有机结合,打造“一轴一带一心多点”的蓝绿网络格局。

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优化乡政府驻地行政办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九、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道路交通规划

规划保留现状县道 X503,加强道路养护,逐步推进乡域内村村通道路改造升级;规划构建以 X503 为骨架,以村村通公路为支撑的多条枝状道路网结构。

2、给水工程

规划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供水单元,实施集中供水,到2035 年村庄实现集中供水设施全覆盖。

3、排水工程

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排水设施和管网建设,逐步实行雨污分流制,规划新建广发永乡污水处理站,对乡政府驻地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大于 100 户的自然村建设小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小于 100 户或居住较为分散的自然村采用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多户联建污水处理设施等多种方式保障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

4、电力工程

规划保留广发永乡 35kV 变电站,改造提升村庄现有生活变压器,提高户均配变容量到 4kVA 以上,满足农村地区生活改善需求及电能替代、新能源汽车普及、清洁能源接入等经济发展需求。

5、通信工程

保留乡政府驻地邮政网点,鼓励其他村庄结合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邮政服务网点。规划结合村委会、邻里驿站或便民商店等设施建设电商服务网点。

6、供热工程

规划乡政府驻地和其他村庄持续深入推进散煤治理工作,积极研究探索清洁能源供暖,大力推动洁净煤、电代煤采暖工程,结合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动空气源采暖。

7、燃气工程

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作为村庄主要气源。

8、环卫工程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体系,巩固“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规划在车道沟村新建垃圾中转站,至 2035 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积极推进村庄公厕、旅游公厕建设,推动户厕改造全覆盖。

十、安全防灾体系

1、防洪排涝工程

依据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乡政府驻地及连片村庄防洪标准按照不低于 10 年一遇进行设防。

2、抗震工程

加强抗震防灾工程建设,广发永乡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地震参数区划图中所在行政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进行抗震设防;生命线工程和重要抗震设施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以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3、消防工程

规划在乡政府驻地新建二级乡镇专职消防队,在县消防大队管理与乡政府统筹下,承担区域内消防任务。

4、公共卫生工程

建立以乡卫生院为核心,各村庄卫生室为辅助的二级防疫保健体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构建覆盖全域的互联网公共卫生安全体系,提供监测监控、预测预警、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