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3562434/2023-10840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发布机构: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10-06 文件编号: 围政通﹝2023﹞49 号 有  效  性: 有效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2023-10-1616时07分 浏览次数: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3年10月6日


(此件主动公开)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十四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2021-2025年)

为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依据《承德市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承市政办字〔2022〕87号)承德市“十四五”区域卫生服务规划承市政办字〔2022〕72《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围场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现状

“十三五”期间,全县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健康、长足发展,覆盖全民的卫生健康服务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卫生健康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有力维护了全县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全面建设“生态强县、魅力围场”提供坚实健康保障。

1.资源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单位545个,其中乡以上医疗卫生服务单位39个,村生室310个,社会办医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9个,社会办医疗机构178编制床位2217张,实有床位2996张,较2015年增长30%,其中医院1914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2妇幼保健院100张;卫生技术人员3741人,其中医院1685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63社会办医疗机构293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2015年相比,分别从4.9张、2.03人、1.76人增长至6.5张、3.2人、2.23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5年的0.62人增长至2020年的2.6人。2020年全县万元以上设备2216台,总价值31373万元,10万元以下设备1647台,10万-49万元设备456台,50万-99万元设备50台,100万元以上设备63台。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县医院和中医院为牵头医院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36所乡镇卫生院全覆盖,“春雨工程”+智慧分级诊疗推动健康扶贫入选中国十大优秀健康扶贫案例,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并全省推广,有效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病远、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全县36个乡镇卫生院、310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乡村一体化法人、财务、药械、业务等“十四统一”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要求,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依托县医院建设了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与北京安贞医院、阜外医院合作开展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技术,打造了心电诊断中心、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专科联盟,实现大病医疗技术新突破,2018年12月份,县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基层版,通过中国心脑血管健康联盟、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胸痛中心总部首次认证。2020年围场县医院胸痛中心被河北省胸痛中心联盟评为模范胸痛中心。

3.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制定了《自治县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强化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中医药文化发展氛围日趋浓厚。全县中草药种植面积达15.6万亩,中药种植与开发成为部分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全县36所“国医堂”诊疗区已实现全覆盖,310个村卫生室配置了神灯等中医诊疗设备850台(件),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等传统中医医疗,业务达到93.7%。

4.初步形成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格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救治率达到100%,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3.53‰、3.90‰降至2020年的2.72‰、3.67%。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围场被评为河北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县,县中医院被评为河北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中医院、县医院分别被评为河北省安宁疗护工作试点单位。

“十三五”以来,我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有待提高。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护士数、床位数相对较低。二是资源布局结构不合理,影响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公平与效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尤为突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全县中西医发展不协调,中医药(含民族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未得到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乡镇卫生院缺少特色专科,社会办医疗机构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弱,县、乡、村医疗资源要素之间配置结构失衡,高端人才引进困难。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等领域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三是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滞后、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力度不深、协同性不强,服务体系难以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慢性病高发等健康问题。是卫生服务体系服务效率不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功能弱化,发展不均衡;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合作,存在医疗资源重复建设和无效竞争的趋势。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全县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整体环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总面积9219.72平方公里,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七普口42.36万,常住人口41.93万人,是承德市人口最多的县、河北省面积最大的县、全国唯一一个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也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东西部协作项目开展,我县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区位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期望,我县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重大机遇一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样板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知名森林草原满蒙文化旅游示范县、国家级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示范县的战略发展定位,为“十四五”时期我县全面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发展方向与强大动力。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加大与京津冀高端医疗机构对接合作,实现与京津冀“同城化”,接高端市场、高端科技、高端人才的“大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三是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和健康河北全面推进,借助围场特有温泉产业,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效破解健康管理难题,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重大机遇与承德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围场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四是随着5G时代的来临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传统医疗卫生健康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变化和发展动力与机遇,迎来进一步加快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难得的战略机遇,为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布局进一步加速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对承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全面建设新时代美丽幸福围场总目标,立足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突出“两区”发展定位,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以满足公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立足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充分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与医疗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有效扩容,均衡布局。坚持规划引领,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坚持均衡布局,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县域内科学配置,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平急结合,医防融合。坚持医防并重,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和业务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推动中西医药互鉴互补。加强县中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

改革创新,提高效能。坚持改革和创新并进并重,强化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推进软硬件配套建设和协同发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弹性和韧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运转效率。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组织领导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借助医疗功能园区项目建设,县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全面推进健康“围场”建设,完善“五大体系(急诊急救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综合执法体系、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十个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康复中心、慢性病管理中心、肿瘤防治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信息化管理中心)”建设。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两区”发展定位相匹配,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医疗分中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持平,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全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

指标

分类

主要指标

2020年

现状

2025年

目标

指标

性质

公共

卫生

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人员数(人)

0.75

0.83

预期性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筛查门诊(发热诊室)的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医疗

服务

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6.5

6.68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94

3.67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33

2.87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5

0.54

预期性

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2.6

3.93

约束性

医护比

1:0.79

1:0.79

预期性

床人(卫生人员)比

1:0.85

1:1.4

预期性

中医

药服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79

1.0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1.09

1.10

预期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比例(100%)

76.92

100

预期性

重点

人群

健康

服务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1.02

4.50

预期性

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三、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

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优化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控制公立综合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相应的专科医院。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适度承载北京卫生资源的溢出和卫生服务。

(一)机构

1.公立医院

2025年,全县设置三级综合医院1所,二级县中医院1所,二级县妇幼保健院1所。

围场县医院。县医院作为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龙头,到2025年,县医院整体搬迁后,设置床位达到1000张,成为全县综合性医疗中心。重点发展创伤科、肿瘤科、儿科、骨科、心脑血管、消化、呼吸及急救等重点专科,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技术水平。

强化与京津冀对口医院合作关系,建立远程医疗会诊机制,搭建相关专科疾病转诊的绿色通道,加强院际、院科之间协作。加强县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与上级医院进行对接,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建设影像、病理、检验、消毒供应中心,医共体成员单位内实现共享。到2025年完成医疗功能服务区全部建设项目。

围场县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特色,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县中医院前期开放病床260张,逐步达到400张,到2025年,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重点打造中医骨伤、中医治未病、中医肿瘤、康复等特色专科,打造县域康复医疗中心。以近100张床位的康复病区为龙头,打造全县的康复护理医疗网络,负责全县居民慢性病和急性病康复期的住院治疗。

围场县妇幼保健院。健全妇幼保健网络体系和监测网络体系,加强产科急救体系建设,完善产科急救绿色通道,健全产科急救机制,提高产科急救能力。设置床位达到200张,巩固省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水平,重点打造新生儿科、妇产科、妇幼保健科、康复科,打造县域妇幼保健中心。

2.非公立医院

对现有的9所非公立医院实行规范化管理,鼓励大都医院、木兰医院参加二级医院评审,围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康源医院适度提高发展规模,提升医院等级,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互补,形成公立与社会办医疗机构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局面。县内不再设置床位数在100张以下的一级社会办综合医院,支持发展床位在200张以上的社会办医疗机构,重点发展专科(口腔、肿瘤、儿童、心血管病、精神疾病、医疗美容)为主的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高端医疗服务。到2025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疗机构预留规划空间,同时预留大型设备配置空间。引导和支持殷家店医院、清泉医院、六家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康复医院。

3、其它非公立医疗机构

门诊部、医务室、诊所: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向社会提供一般诊疗服务,基层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和已设置村卫生室的行政村所在地,原则上不再设置执业科目类同的个体诊所。

4、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乡镇卫生院。实施乡镇卫生院整体提升工程,加快完善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医疗诊断设备,健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按照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原则,加快围场镇卫生院建设步伐,到2025年全县设置37个乡镇卫生院。依据配置标准压缩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床位规模,产科、外科、住院服务向中心卫生院集中,重点加强四合永、银窝沟、克勒沟、朝阳湾、棋盘山、半截塔、城子、新拨、山湾子、大头山、朝阳地镇、三义永乡、下伙房等13个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整合辖区妇产科、外科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发挥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功能基础上,打造具有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指导功能。到2025年,10个中心卫生院全部能开展一般下腹部手术及部分上腹部手术。

充分发挥紧密型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适时将棋盘山、新拨、四合永、银窝沟、克勒沟、山湾子、半截塔、城子、大头山、朝阳湾等1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县医院、中医院分院,组建县域医共体(总院或集团)。乡镇卫生院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的设置,加强县中医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指导,提升康复护理的诊疗水平,针对康复护理服务,对现有的住院设施进行改造升级,通过与县级公立医院的分工协作,大力提升基层医疗资源的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

村卫生室。根据行政区域规划,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设置,到2025年,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全县共设置310所村卫生室,并全部按照“十四统一”的要求,纳入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人口不足500人的村可与邻村合并设置卫生室),每所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具有执业资质的乡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非政府办非营利性社区服务站原则上不受区域规划设置限制,到2025年对现有的8所非政府办(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转型,也可以按照执业地点、服务半径等条件优先进行重新规划设置,其他按照政府总体规划及区域服务需要,按照填平补齐原则进行补充设置。

居民小区卫生站。2000人(含)以上的小区设置1个卫生站,不足2000人的按照“就近相邻、每2000人至少设置1个”的原则联合设置。

5、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加挂县妇幼保健院牌子,负责全县计划生育、妇女、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组织实施。到2025年,妇幼保健院巩固达到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水平,新设置的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达到标准化建设。将乡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与乡(镇)卫生院的妇幼保健职能进行整合、村卫生室和村计划生育服务室进行整合,达到共享共用。

急救中心(站)。依托县医院设置县级急救站。急救站负责指挥、调度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按照主城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至20公里合理布局。“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县级综合创伤中心1个,基层急救站点36个。县“120”急救电话开通率100%,计算机智能化调度系统配置率达100%。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1辆负压救护车。

鼠防监测站。加强鼠防监测站基础能力提升改造,加强专业人员培训,设施设备配备,提升鼠房监测能力水平,到2025年,鼠防监测站实验室通过二级生物实验室验收并投入使用。

6、其他机构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在养生养老服务中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实现医疗卫生与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养老机构设置卫生室采取备案制管理,不受卫生规划限制。到2025年,推进教体园区建设医养结合项目、回族康养中心项目。探索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合作,采取医务人员定期巡诊、派驻人员、开设绿色通道等方式,为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一般性诊疗和急诊急救服务。鼓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签订医养结合合作服务协议。

健康养老照护机构。根据人口老龄化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谱、就诊模式及市场需求,设置集养老、康复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相关机构床位及人员设置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或依托综合医院建设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健康养老照护病区。

(二)床位

适度合理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优化床位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在床位规模总体增加的前提下,结合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床人比(卫生人员)等指标,合理确定各医疗卫生单位床位配置指导标准。

“十四五”时期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及床位指导标准

医院名称

2020

编制床位

 

十四五期间规划编制床位调整计划

2025年规划编制床位

围场县医院

800

县医院搬迁后按照三级综合医院标准需增加床位至1000张

1000

县中医院

300

增加床位100张,用于发展中医理疗康复

400

县妇幼保健院

120

增加床位80张

200

围场镇卫生院

50

新建围场镇卫生院,设置床位50张

50

四合永镇中心卫生院

50

新增床位7

57

黄土坎乡卫生院

20

编制床位20张

20

腰站乡卫生院

40

编制床位40张

40

银窝沟乡卫生院

50

编制床位50张

50

四道沟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10张

30

兰旗卡伦乡卫生院

25

新增床位5张

30

克勒沟镇中心卫生院

45

新增床位5

50

新地乡卫生院

25

新增床位15张

40

朝阳地镇卫生院

25

新增床位10张

35

朝阳湾镇中心卫生院

40

新增床位9张

49

广发永乡卫生院

20

编制床位20张新增床位5张

25

育太和乡卫生院

20

编制床位20张

20

杨家湾乡卫生院

20

编制床位20张

20

郭家湾乡卫生院

20

编制床位20张

20

棋盘山镇中心卫生院

40

新增床位15

55

哈里哈乡卫生院

25

编制床位25张

25

龙头山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5张

25

大唤起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10张

30

新拨镇中心卫生院

25

新增床位25张

50

张家湾乡卫生院

20

规划编制床位20张

20

宝元栈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10张

30

山湾子乡中心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20张

40

三义永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10张

30

姜家店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5张

25

半截塔镇中心卫生院

35

新增床位5张

40

下伙房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5张

25

燕格柏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5张

25

道坝子乡卫生院

20

编制床位20张

20

城子乡中心卫生院

35

新增床位15张

50

牌楼乡卫生院

20

新增床位10张

30

老窝铺乡卫生院

15

新增床位5张

20

御道口乡卫生院

25

新增床位5张

30

大头山乡中心卫生院

40

编制床位40

40

西龙头乡卫生院

20

规划编制床位20张

20

南山咀乡卫生院

20

规划编制床位20张

20

石桌子卫生院

16

新增床位3张

19

社会办医疗机构

650

新增床位50张

700

   

2856


3515

(三)人力

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卫生人力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和服务能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通过基层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定向培养、提升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师,力争到2025年每万人口拥有4名全科医师。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促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

规划到2025年执业(含助理)医师配置标准达到每千常住人口3.73人,注册护士配置标准达到每千常住人口2.87人,医护比达到1:0.79。公共卫生体系人员配置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疾病模式发展的变化而适当调整。加强儿科、精神科、康复、老年医学、护理、药学等紧缺人才培养,到2025年,全县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00人,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00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治疗师达到12.00人,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合理提高基层人员配置标准,到2025年,全县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少于1人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公共卫生医师。

(四)设备

根据国家、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坚持总量控制、严格准入、有效使用原则,坚持梯度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重。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鼓励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及有关标准,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大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等设施设备;加强配备承担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体外膜肺、移动CT、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

2025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总量控制,按照“规划、论证、申报、审批、采购、反馈、评估”程序,更新64排及以上CT、MRI3、新增LA、DSA等大型设备。

(五)技术

1、医疗技术。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拓展诊疗方法,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效果,形成技术优势。扶持包括内镜和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县域全覆盖。

2、临床重点专科。以县级公立医院为基础,重点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综合创伤等基础专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服务体系;综合考量县域患者外转等因素,聚焦本地多发病和常见病防治工作,重点加强神经、心血管、呼吸等专科防治能力,推广新技术和诊疗新模式,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3、医学重点学科。着眼卫生健康发展建设需求,公立医院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遴选一批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扶植培育一批符合发展方向、有发展潜力的学科。

(六)信息与数据

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的发展,促进智慧医疗和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1、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健全以医共体内医疗运营、一体化管理、居民为核心的全程健康、连续性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资源整合、共享、下沉为目标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整体协同应用,形成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二级以上医院要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率达到80%以上;落实《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要求,实现二级以上医院的90项指标,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可根据业务情况酌情调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等业务信息化提供支撑。实施县域医疗远程诊室项目。

3、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坚持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拓宽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落实电子健康卡(码)应用,完成与市级卡管平台和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系统对接。

4.5G+县域急诊急救智慧医疗。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依托县医院建立5G+县域急诊急救智慧医疗中心,利用5G的高带宽、低延时技术,打通急救车辆、急救中心、临床医生间的信息通道,实现从接诊到入院全流程的信息化、数据化,构建全程绿色通道,实现县域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提前打通院前院内绿色通道,及时协同救治。

5、信息安全保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信息保障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措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置体系,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测和预警。

四、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平急结合、防治融合”,加快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机制,提升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全面提高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能力,织牢全县公共卫生防护网。

(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以专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县级公立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承担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综合干预等任务,筑牢重大疾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预警、响应处置及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1、提升县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覆盖全人群、区域协同、医防协同、联防联控、智慧化的综合监测和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响应机制。依法依规落实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疫情信息报告责任,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构建全域监控和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

2、提升县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指挥调度、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机制。进一步健全动态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包括部门预案、处置方案和流程,强化相互衔接,确保高效运行;分级分类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政府应急物资专项储备、医疗机构日常储备、动态更新、统筹调配、分级保障的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提高规范化处置能力。

3、提升县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完善县、乡二级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和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诊断处置能力。县医院推进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建设发热门诊,合理预留改造提升扩容空间,加强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储备和配置。规划期内,各医疗机构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分别建立危急重症救助点,提高危急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效率;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

五、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提升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实质运行,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工程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程,加强专科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条件,补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实施“强县工程”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争取县医院在规划期内达到三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

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基层运行机制体制,巩固完善乡村一体化“十四统一”管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上医工程”,推进县域医疗次中心建设,优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筑牢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网底。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按照打造“15分钟生活圈”的目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提升与建设优化,提高全科医疗、急诊急救、儿童保健、儿科常见病和公共卫生服务等能力,不断拓展乡镇卫生院功能,加强医护人员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能力。

1、加强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2025年,36所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探索推动部分服务人口多、规模大、服务能力强的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并逐步打造成县域医疗次中心。重点加强全科医疗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康复科建设,拓展乡镇卫生院服务项目,至少能够识别和初步诊治50种常见病、多发病。

2、加强社区医院建设。2025年,力争10所中心卫生院社区医院创建达标率50%,加强住院病房、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设备提档升级,健全临床、公共卫生、医技等科室设置,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区域内居民住院需求。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按照服务人口,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范科室设置,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能力开展健康服务综合管理。到2025年,现有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4、加强村卫生室建设。310个村卫生室基本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强化后备乡村医生培养,优化乡村医生队伍结构。巩固提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十四统一”管理,提升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

5、加强居民小区卫生站建设。巩固现有45个居民小区卫生站建设成果,根据县域发展,实时增加居民小区卫生站数量。

(二)提升基层常态化疫情防控能力。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并实现疫情防控预警“哨点”作用,提升疫情早期发现、报告和应对处置能力。

七、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巩固围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支持中医治未病中心(科)、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注重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经验继承。深化围场中医院与天津市武清区中医院在中医药学人才、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合作,吸引京津优质中医药资源在我县布局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管理机构。

(一)推进中医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巩固县中医院二甲成果,持续提升服务水平,规划期内完成整体搬迁任务。在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规范设置中医临床科室;推动乡镇卫生院旗舰国医堂覆盖达到30%,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优化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县中医医院能力提升建设,做优做强中医优势专科,加强县中医医院标准化康复科、治未病科等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提升中医诊疗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广按摩、康复等中医综合服务模式和中医适宜技术,增强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推进中医医养结合;推动县中医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建设走深走实。

(三)提升中医药疫病防治能力建设。探索建设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县中医医院应对呼吸道传染病等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中的独特作用,健全中西医协作机制,强化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提升临床救治效果。提升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规范中医医院发热门诊设置和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急诊医学科、肺病科、重症医学科、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打造高水平中医疫病防治队伍。

(四)壮大中医药创新传承队伍建设。充分利用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带教作用,加强高层次人员培养,推进中医药学科建设,培养造就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开展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遴选推荐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西学中”项目。

(五)强化中药产业支撑。根据中药材普查出的中药品种,充分发挥道地中药材优势,提升中药材品质,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提升中药装备制造水平,加速中药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现代化。

八、完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

围绕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以“一老一少”为重点,加快完善妇幼健康、老年健康、职业健康、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血液供应保障等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标准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全面提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一)提升托育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标准和服务供给体系,开展多种形式婴幼儿照护服务,扶持推动婴幼儿照护服务,强化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衔接,发挥综合效益。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增加普惠制托育服务供给,到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为4.50个,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规划期内,探索县妇幼保健院开展0—3岁托育能力建设。

(二)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健全以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妇幼保健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保健与临床相结合,改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妇幼健康服务供给能力。规划期内,探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开展月子中心建设。

1、加强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县妇幼保健院)能力提升建设,巩固提升二级甲等水平;规范县医院、县中医院产科、妇科、儿科专科建设;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儿科床位数达到2.50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7名,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名提供规范儿童基本医疗服务的全科医师和2名从事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师。

2、建设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2025年,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巩固提升现有县级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上档升级,完善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网络。

3、构建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健全覆盖城乡居民、涵盖生育全程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推进出生缺陷防治管理中心建设,协助卫生健康部门组织开展相关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信息报送、项目管理等工作。推进县级产前筛查中心建设,到2025年,全县产前筛查率达到85%以上,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均不低于95%,至少有1个独立开展产前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

(三)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由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安宁疗护机构等组成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连续服务。

1、强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县医院、中医院设置规范的老年医学科。加快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到2025年全县85%以上的综合医院、康复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作用,指导开展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将部分一级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

2、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资源,实施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鼓励与支持医养结合服务向社区和居家延伸,探索开展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定期医疗巡诊、健康管理、基本医疗和转诊服务。打造村幸福院或日间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开展协议服务的基层医养结合试点。

(四)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以康复医院、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康复中心为主体,以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因疾病、损伤导致的功能与结构障碍、个体活动以及参与能力受限者提供有效的康复医疗服务。

1、推进康复机构建设。大都医院巩固提升康复中心服务能力,县医院、中医院新建或改造康复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康复医疗门诊和增加提供康复医疗服务的床位;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康复中心。

2、优化康复服务机构功能定位。县医院康复医学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基层医疗机构等重点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或需要长期康复的患者提供康复医疗服务。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鼓励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服务。

(五)提升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能力。县级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疾病门诊,提升精神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心理健康促进能力。

1、健全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上级医院指导下,开展精神疾病稳定期患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善由精神科医师、专业机构、康复机构、社会组织、家庭组成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多渠道开展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2、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普遍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辅导人员;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及社会力量开设精神心理门诊,面向基层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康复等服务,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

(六)提升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健全由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健康教育服务基地、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以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职能科室等组成的健康教育网络,为健康促进提供有力的体系支撑。

九、支撑与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配置标准,强化机构用人自主权,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在统筹卫生编制总量内,医共体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分别核定,探索实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的人员管理机制。加大基层、公共卫生高层次、高水平医学、急需紧缺等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医学卫生人才培养质量。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大力培养医防融合人才,加大护士配备力度,落实护士配备标准,保障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护士数量。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落实医疗机构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保障,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必备内容,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与年度评先评优、岗位聘用、职称职务晋升相衔接。

(二)完善投入与医疗保障。强化政府投资主体地位,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发展投入机制,落实投入责任和政策。健全各级财政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的长效投入机制;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普遍实施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区域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点数法改革,完善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医保支付政策,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

(三)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医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医学成果转化,强化面向人民健康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相关系统数字化应用,促进数字化医疗服务普及推广。

(四)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巩固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统筹推进县、乡、村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落实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水平。

十、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切实强化政府责任,把规划实施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健康中国建设任务要求,纳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等考核,确保本规划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部门联动,严格实施。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狠抓落实、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的有效实施,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要加强政策协同,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协调一致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县卫健局牵头编制实施县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根据需要按照程序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县发改局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县财政局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县人社局负责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县自规局在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需要,合理安排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用地;县编办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县医保局加快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其他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三)强化监督,务求实效。强化规划实施的依法监督和评价,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健全监测评价体系,完善规划反馈与调整机制,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完善规划年度、中期和终期评估制度,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政策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监测评价,接受社会监督。将纳入规划作为建设项目立项的前提条件,对监测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规划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单位,加强督查和约谈,确保规划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