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围场·我为家乡代言》专栏:“小土豆”托起大产业
2020-09-24 08:49浏览次数:

我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核心区,是全球公认的优质农产品“黄金产区”,更是马铃薯天然优势生产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我县马铃薯具有表皮光滑、口感醇香、品质优良等特点,已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识保护产品。

位于承德大清猎苑酒业有限公司的马铃薯展览馆,这里记载了马铃薯起源、历史、发展、文化以及马铃薯在中国和在我县的发展现状。马铃薯,俗称土豆,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最早由印第安人驯化并食用,与另一原产作物玉米合称为“并蒂开放的印第安古文明之花”。而在中国的旅程记录上,从未清楚地记载过马铃薯来到中国的确切时间,只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写的《农政全书》中对马铃薯进行了详细的记载,由此推断,马铃薯在1628年前已传入中国。从史书典籍相关的记载中推断,马铃薯是在清朝康熙年间设立木兰围场(1681年)后由三条路线传入的。到1862年,随着清政府“开围”,招民垦荒之后,围场开始大面积种植。

我县位于北纬41°35′~42°40′,东经116°32′~118°14 ′,海拔750米一2067米,所处纬度处在世界马铃薯生长的“黄金带”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给新落户的马铃薯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再加上我县马铃薯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易于种植和管理,比其它谷物产量高,所以,围场人普遍把马铃薯称为“铁杆庄稼”。

过去,围场人种植马铃薯主要靠人工使用农具,在经历了漫长的人畜耕作时期、半机械化时期、初机械化时期之后,到二十一世纪,县委、县政府将马铃薯作为富民立县的农业主导产业来培育,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并整合大批涉农资金倾力支持,如今,随着脱毒种薯的应用,机械栽培技术的日渐成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全面普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综合配套,标准化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逐步实施,我县马铃薯率先在全国进入现代农业的发展期。时下,正是马铃薯的收获季节,在我县各乡镇随处可见忙碌的收获景象,大型马铃薯收获机穿梭在田间地头,村民们将马铃薯分拣、装袋,装运到车上进行销售。刘瑞金是朝阳湾镇马铃薯种植大户,年初他投资70多万元,在这个镇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品种主要为希森6号。据刘瑞金介绍,他种植马铃薯已经有10多个年头了,他采用的“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新技术种植马铃薯种薯,产量和品质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我县共发展75万亩马铃薯种植基地,占河北省播种总面积的1/4;亩产2200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总产量165万吨,单品作物产量全国首位,产值突破23亿元。功能农业的率先发展,为马铃薯赋予了新的内涵。为延长马铃薯产业链条,我县重点扶持集聚效益大、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撑能力,着力构建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马铃薯加工、销售、仓储五大体系,科学规划生产、加工、物流三大布局,全力打造马铃薯种薯繁育供应、标准化示范、集散、价格形成、文化展示五大中心,努力将我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马铃薯生产强县。现在,我县以承德富龙公司为龙头,组建了河北省农业创新驿站,建成承德唯一马铃薯种薯基地1处、马铃薯精选分级中心65个。拥有国内先进工艺的马铃薯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能力45万吨,形成了淀粉及淀粉制品、全粉、主食、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体系,围场马铃薯被誉为“全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种薯繁育为支撑、以商品薯生产为主导、以马铃薯加工为延伸、以储藏保鲜为调控、以市场营销为载体,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形成了“产业联盟+种薯繁育+加工+仓储+园区+基地+农户”的完整产业链条。依托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围场正在迅速实现从马铃薯“种植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种植马铃薯,走上了脱贫致富路。